拉美的实践表明,新兴和开展中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时,面临来自传统体系调整刚性和自身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相关出路在于顺利获得南南合作,形成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合力,并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其背后彰显的是平等、合作与共赢。全面提升中拉合作水平,是提升双方经济实力、增强双方全球经济治理参与能力的重要路径
近期,**71届联合国大会顺利获得决议,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指导原则——共商、共建、共享,首次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这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由中国贡献的全球治理观。回顾近些年的中拉合作,双方正在形成共享开展新路径,从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
作为新兴和开展中经济体**集中的地区之一,拉美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持续参与者和相对活跃的贡献者。该地区参与了世界银行、IMF、WTO等传统治理体系,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治理组织和一体化组织,并在跨区域治理中发挥持续作用。然而,拉美始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追随者,即便在其拥有明显优势的大宗商品领域,也缺少足够话语权,难以发挥应有的决策影响。经济能力的脆弱性,使拉美多数国家有能力“参与”却无余力“主导”全球经济治理。
拉美的实践表明,新兴和开展中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时,面临来自传统体系调整刚性和自身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相关出路在于顺利获得南南合作,形成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合力,并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其背后彰显的是平等、合作与共赢。2016年11月份,中国发布**二份对拉政策文件,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愿景,扩大了双方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共同利益。
**一,结构改革将促进合作提质增效。当前,中拉同步进入经济改革阶段,创造了新的互补契机。中国扩大消费,有利于增大自拉美进口,助益其出口多元化。中国持续推进对外产能合作,能为拉美再工业化创造新机遇。
**二,多边主义停滞赋予区域一体化新内涵。在发达国家“向内转”、全球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中国坚持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拉美参与面向亚太区域一体化给予机会,有利于其实现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也有助于降低地区经济的两极化和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碎片化。
**三,中拉基础设施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精髓吻合。拉美为提升地区竞争实力,提出了多个基础设施一体化项目。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精髓,也适应拉美开展需求。凭借自身综合优势,中国有条件在促进拉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大有作为。
**四,金融合作和创新改善了全球融资环境。拉美面临着结构改革和经济持续下滑双重压力,资金缺口较大。中国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方面的实践,不仅切实提升了开展中国家参与水平,还从根本上改善了外部融资环境,为拉美开展给予了支持。
全面提升中拉合作水平,是提升双方经济实力、增强双方全球经济治理参与能力的重要路径。未来,中拉经济合作应沿三条主线展开,顺利获得自身建设,有助于全球经济治理完善。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中拉双方要顺利获得持续有助于多层次研讨,促进民心相通,降低沟通成本;要顺利获得推进中拉整体合作,促进磋商和对话机制常态化,降低制度成本;还要顺利获得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互补为基础的静态比较优势曾有助于中拉经贸迅速扩大,由经济结构同步调整促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则是有助于双方合作升级的动力。三是应对外部性。中拉双方在诸多开展领域拥有共同利益和诉求,双方不仅应加强在传统治理体系中的协调,有助于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展;应有助于传统治理体系改革,增加新兴和开展中国家的代表性;还应有助于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共同应对系统性冲击的能力。
面向未来,中拉合作有助于促进双方开展利益融合,双方深化国际协调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南南合作树立典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岳云霞 张 勇)